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53)
  • 收藏
  • 关注

原创 非因生物Xenium亚细胞空间原位分析技术平台首运行顺利完成

2023年5月8日,非因生物空间组新成员——Xenium亚细胞空间原位分析技术平台首运行顺利完成。

2023-05-15 15:08:52 122

原创 文献集锦 | 非因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策略

研究团队利用单核DSP WTA空间全转录组分析技术和nCounter数字化多重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针对24例不同治疗方式下的胰腺导管腺癌肿瘤样本,构建了一个高分辨率的免疫微环境空间分子图谱,研究结果提供了对常规疗法如何调节PDAC肿瘤微环境的肿瘤、免疫和基质成分的见解。通过 nCounter 多重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对四个不同治疗组进行免疫表达谱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进一步联合差异分析后发现部分相关基因在FOLFIRINOX结合放疗组内的上调,同时伴随CD8和免疫检查点的上调。

2023-05-04 09:57:59 533

原创 文献集锦 | 非因生物空间多组学技术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策略

然后,从中选择8例患者的组织切片,利用DSP空间全转录组技术获取与肿瘤组织相距不同距离的神经细胞的空间转录组表达谱,探究其变化的趋势,挖掘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通路的功能分析,阐明了神经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发现癌症诱导的组织损伤能够调节神经突触的生成,并支持以神经-肿瘤距离来对PNI进行重新分类。研究确定了肿瘤和基质区域的特异性蛋白特征,生存分析表明,原发性肿瘤区域的CD25与生存率降低有关,而孕酮受体(PR)与OS改善有关,这些蛋白质特征,对HNSCC和淋巴结转移的发展具有预测和预后意义。

2023-05-04 09:45:57 503

原创 肿瘤研究新热点——非因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肿瘤微生物空间分析中的研究策略

研究揭示了肺癌中局部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促进肿瘤生长信号的相关性,并提出减少肺癌患者的局部细菌负荷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然后根据单细胞测序分析的结果,利用病人配对的FFPE样本结合RNA Scope技术对新冠病毒进行原位杂交显色、同时通过荧光抗体显色描绘组织微环境,并结合DSP空间全转录组技术(WTA策略)进行了基于荧光形态学的感兴趣区域(ROI)选择,并对病毒侵染区域的PanCK阳性(上皮组织)与PanCK阴性(免疫基质细胞)区域的不同细胞构成、差异表达基因等信息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2023-03-06 14:11:45 285

原创 非因解读·空间多组学 | 基质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预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对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性

研究者观察到基质区间内数字计数和α-SMA的QIF评分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R=0.68,P=3.3e-14),两种测定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图2E)。然后,使用中位截止点,研究者确认,与α-SMA基质表达低的患者相比, 通过单变量分析(图2F),高基质α-SMA表达的患者在DFS方面的表现明显较差[HR,3.12;本研究鉴定、表征并验证了α-SMA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曲妥珠单抗治疗后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并为产生基于TME的新型伴随诊断测试奠定了基础。的研究性论文(图1)。

2023-02-24 10:06:09 88

原创 非因TALK | 利用DSP空间多组学技术解析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进展,发掘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根据tSNE的总体基因表达概况,对所有AOI进行降维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火山图分析、无监督聚类的基因表达热图分析等,最终找到了在上皮区和基质区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并通过IHC对这些基因进行了验证(图2)。这些与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可以作为CRC早期发现和适当分期的有希望的候选生物标志物。(1)早期结直肠癌(如pT1结直肠癌)特别适合用空间方法进行分析,因为同一病变内存在不同的组织,包括正常粘膜组织、不同程度发育异常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从而代表恶性转化的早期过程,这是阐明支持CRC肿瘤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独特模型。

2023-02-22 09:39:45 153

原创 非因RPPA转化医学研究成果 | FFPE样本在肿瘤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究FF样品的最佳提取方法,非因研发团队将表征良好的CLB1裂解缓冲液与方法5进行比较:使用相同的抗体比较FF组织样品的提取方法5-8,结果发现方法5对于FF组织样品裂解物读数的相关性非常高(R2≥ 0.93,p < 0.01,图 3b),所以非因研发团队继续使用已建立的方法5(不含磷酸酶抑制剂的AGLyse)在三个平行的乳腺组织选择中应用AP治疗,每个组织有3个独立的重复。随后在临床标本中验证该工作程序的重复性和特异性,表明其在基于组织的磷酸蛋白分析方面的潜力,具有进一步的临床意义。

2023-01-28 16:09:46 412

原创 非因解读 | DSP空间转录组技术解析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机制

脑转移(Br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肺癌占所有脑转移的50%左右。一旦癌症扩散到大脑(肺癌晚期的常见事件),治疗方案就非常有限,且BrMs患者的5年生存期< 5%。肿瘤微环境(TME)在促进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基底膜以启动转移,并促进癌细胞在转移部位的定植和生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转移位(或肿瘤支持的TME)的存在,维持了患者体内转移癌细胞的存活。鉴于BrMs高发率和高死亡率的普遍性,迫切需要确定患者分层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干预的治疗靶点,以及治疗反应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相关性

2022-12-06 10:40:49 441

原创 项目文章 | 非因RPPA技术助力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靶标的开发

01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在于造血系统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积累失调。AML 的诱导治疗依赖于强化化疗,化疗耐药白血病复发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骨髓中的归巢/移植(BM)是AML细胞通过与基质细胞成分相互作用获得化学抵抗力的关键步骤。然而,许多患者在传统化疗后预后较差。据报道,许多因素参与了AML化疗药物耐药的发展:ABC转运蛋白,凋亡失调,基因突变和骨髓(BM)生态位,但所涉及的确切机制仍有待确定。METTL3介导的m6 A 修饰在体内外

2022-11-21 09:48:15 450

原创 非因案例分享 | 运用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深度解析肿瘤微环境

对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蛋白质组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和特征表征,需要两类蛋白标志物:一种是细胞类型鉴定标志物(如各类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及组合);关于肿瘤微环境空间蛋白研究的常见技术平台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质谱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和基于荧光抗体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基于荧光标记抗体染色的超多标组织成像技术,通过专利保护的染色成像方法,突破了H&E染色、免疫组化和传统免疫荧光10个biomarkers以内的限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更精细划分(细胞邻域),单细胞分辨率下分析微环境细胞类型、占比以及细胞间的通讯。

2022-11-21 09:31:59 142

原创 经典案例 | I-SPY2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采用RPPA技术建立药物响应相关分子分型

目前,乳腺癌的亚型模式是采用激素受体(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来进行分子分型,同时也预测其内分泌治疗、抗 HER2 靶向治疗等疗效。近年来,乳腺癌的新型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极富前景,包括 PARP 抑制剂、PI3K 抑制剂、mTOR 抑制剂及免疫治疗等,但 HR 和 HER2 的状态并不足以精准预测这些新型治疗的疗效。因此,基于目前已有的新型治疗策略对乳腺癌进行再分型迫在眉睫。I-SPY2 试验平台是一项针对高风险早期乳腺癌的持续

2022-11-02 09:25:33 271

原创 非因解读 | DSP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三级淋巴样结构的预后价值及分子特征

为了深入研究TLSs在ES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和分子特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文静课题组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8.554)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prognostic value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n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文中作者采用的数字空间多组学分析技术(Digital Spatial

2022-10-31 10:47:59 437

原创 非因解读 | 单细胞空间蛋白质组分析技术揭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与肿瘤异质性及肿瘤免疫的关系

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是一项基于荧光标记抗体染色的超多标组织成像技术,该技术将多重蛋白表达谱的定性、定量信息与单细胞组织原位信息进行整合,可在一张病理切片上基于组织及细胞原位对多达60 种蛋白进行多种分析。

2022-10-20 10:07:37 423

原创 非因解读 | 单细胞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多参数相关MRI检查的异质性

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是一项基于荧光标记抗体染色的超多标组织成像技术,该技术将多重蛋白表达谱的定性、定量信息与单细胞组织原位信息进行整合,可在一张病理切片上基于组织及细胞原位对多达60 种蛋白进行多种分析。非因生物建立的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平台为临床病理组织的空间细胞生物学和蛋白功能深度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手段,平台拥有350+ 经严格验证的抗体资源库,支持结合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设计灵活的整体实验方案,是肿瘤微环境、免疫学肿瘤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病理标志物诊断的全新研究利器。

2022-10-20 09:48:28 577

转载 最新应用成果 | 非因DSP技术平台助力转移性肾细胞癌抗VEGF治疗预后相关研究

本文应用非因生物数字化空间分析技术(DSP),对6例不同PRFT肾细胞癌(RCC)患者的FFPE样本(样本策略)进行空间转录组分析,研究表明,接受抗VEGF治疗的中国mRCC患者的身体成分,尤其是PRFT,与预后显著相关。本研究提出的纳入PRFT的IMDC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2022-09-23 10:15:28 138

原创 非因解读 | 学术爆款“DSP空间转录组技术”,克服传统方法限制快速发文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形式。目前,UC的发病率全球范围内正在不断增加。虽然许多因素已被报道与UC相关,但对UC的病理认识仍然不足。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EC)作为肠内分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EC细胞的稀缺和分散分布严重限制了现有方法对其功能的研究。为了深入研究EC细胞在UC中的确切作用,2022年4月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李石洋课题组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实验室,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

2022-06-02 13:29:35 518

原创 非因会议邀请 运用DSP与其他高通量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2022年5月18日下午3:00举办的“空间多组学创新研究模式系列研讨会”第二期,非因生物科学顾问及数据分析专家将结合代表性研究案例、提供最实用的项目解决方案,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如何升级使用常规的高通量组合数据?如何整合生成结果图表?如何将数据透视分析最大化?如何将现有项目结合到DSP空间多组学中?尽在“空间多组学创新研究模式系列研讨会”第二期。...

2022-05-18 09:38:43 69

原创 “空间多组学创新研究模式系列研讨会”开讲啦

最近几年,空间组学技术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史上激动人心的技术突破,相继被Nature Methods评为2020年度技术、被Nature评为2022年7大“颠覆性”技术之一,引领了新技术的浪潮。空间组学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能够基于组织或细胞构成,在组织原位收集有价值的分子、细胞和微环境信息,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非因生物在2019年引入了NanoString Technologies在同年发布的GeoMx® Digital Spatial Profiler(DSP)空间多组学平台,为国

2022-05-09 13:19:48 204

原创 非因解读 | RPPA蛋白组学平台助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表观遗传特征的识别

RPPA蛋白组学平台助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表观遗传特征的识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在骨髓、外周血、脾脏和其他淋巴器官出现大量B 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目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新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结果,但CLL 患者的临床是复杂多变的,大多数先前公认的预后特征缺乏预测现代治疗反应的能力,所以需要找到新的预后标志物。为评估表观遗传图谱是否具有评价预后或治疗潜力的能力,2021年10月MD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联合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

2022-05-05 09:39:55 149

原创 非因解读 | 玩转顶流DSP空间组技术,最大化利用病理样本快速发文

DSP空间组技术助力ANCA-GN 肾小球包曼氏囊破裂机制研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自抗体相关肾小球肾炎(ANCA-GN)是一种坏死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GN),可导致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迅速丧失,常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而肾小球包曼氏囊破裂是加剧该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包曼氏囊的破裂机制仍不清楚。为深入研究ANCA-GN肾小球包曼氏囊的破裂机制, 2022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脏病研究所陈安群团队联合纽约西奈山医学院John Cijiang He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

2022-03-18 16:46:34 3196

原创 非因解读 | 利用DSP空间全转录组技术绘制发育中的人类脑部新皮质的细胞结构

新皮质是进化程度较高级的皮质,占据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大部分,与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觉、运动指令的产生、空间推理、意识及人类语言关联密切。近期,剑桥大学Sanger研究所在bioRxiv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利用DSP数字空间全转录组(WTA,Whole Transcriptome Atlas)技术来绘制人类胎儿大脑新皮质发育过程中的空间转录图谱,解析发育过程中的细胞通讯、细胞空间结构特征并发现某些疾病相关(如自闭症)基因在大脑深层皮质中的富集(图1)。非因生物的DSP数字空间全转录组WTA分析服务,可在细胞亚群

2022-02-24 09:27:41 611

原创 非因解读 | RPPA功能蛋白组学与单细胞测序的“双向奔赴”,携手探究黑色素瘤免疫/靶向顺序联合治疗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种由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发生、发展到转移的过程,伴随着一连串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虽然精准医学已经大大提高了肿瘤综合防治水平,但仍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如获益群体差异、耐药性发生、不良反应等。而多组学维度下的研究,能够层层深入地揭示问题根源,找到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单细胞测序是揭示肿瘤研究中克隆异质性研究的重要技术,而蛋白则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其功能往往受到翻译后修饰的调控。目前已发现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类型有300多种,其中磷酸化是最广泛的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几乎参与了所有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

2022-01-20 17:59:53 697

原创 非因快讯 | 非因生物再次受邀参加TBM线上医研企合作座谈会

非因生物继受邀参加第五期“TBM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后,于2022年1月6日再次应邀参加第十一期以“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为主题的研讨会。王楠博士(第三行中间)和与会嘉宾非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楠博士受邀参会,会议由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会主委李荣教授主持,与会人员还有北部战区总医院谢晓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荣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贾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申鹏教授、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高志博博士、华大研究院河

2022-01-14 16:14:49 199

原创 非因解读 | DSP空间多组学助力胃癌预后标志物的发现

胃癌作为全球第六大高发癌种,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仍缺乏易于操作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因此,寻找胃癌预后预测和治疗分层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而对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微环境的研究可能更好地阐明其发病机制,挖掘有临床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实现病人分层诊疗。基于Stroma AReactive Invasion Front Areas(SARIFA)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在结直肠癌的预后分层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共识,其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与间质脂肪细胞的互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深入

2021-12-24 17:38:31 466

原创 距离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还剩2天时间

RPPA的优势、应用、与多组学联用的案例分析已在之前的线上会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接下来“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将为您分享RPPA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12月22日下午3:00-4:00举办的“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RPPA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线上会。RPPA是一种基于平面微阵列和免疫反应的高通量高内涵靶向蛋白组学技术,可实现上千例样本300-500种关键蛋白靶点的平行分析,包括大量细胞信号蛋白、免疫通路蛋白、蛋白修饰(磷酸化,乙酰基

2021-12-20 14:48:22 82

原创 “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RPPA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RPPA的优势、应用、与多组学联用的案例分析已在之前的线上会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接下来“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将为您分享RPPA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12月22日下午3:00-4:00举办的“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四讲——RPPA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线上会。RPPA是一种基于平面微阵列和免疫反应的高通量高内涵靶向蛋白组学技术,可实现上千例样本300-500种关键蛋白靶点的平行分析,包括大量细胞信号蛋白、免疫通路蛋白、蛋白修饰(磷酸化,乙酰基

2021-12-17 11:20:26 288

原创 非因解读 | RPPA技术助力前列腺癌血清来源细胞外囊泡中癌症标志物研究

前列腺癌(PCa)仍然是目前发达国家男性癌症相关疾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相当一部分前列腺癌患者被诊断为晚期,而其他患者保留惰性肿瘤不会发展为侵袭期。因此,准确的早期诊断有可能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过度治疗。意大利罗马高等卫生研究院的Michele Signore研究团队于2021年7月,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IF:5.959 )杂志上发表题为“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potential of the proteomi

2021-11-26 11:08:13 481 1

原创 “非因线上讲堂”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三讲——RNA Scope与空间组学的结合

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11月17日下午3:00-4:00举办的“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三讲——RNA Scope与空间组学结合”的线上会。RNA Scope是一项用于完整细胞中目标RNA的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技术。RNA Scope作为DSP特染的一种选择,可以提供大量稳定并且特异的RNA探针,下游配合DSP技术高靶标及定量准确的图谱检测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将两种技术的优势进行结合(Nature Biotechnology,https://doi.or

2021-11-12 13:06:29 878

转载 非因解读 | DSP空间蛋白组学助力胃癌免疫机制的研究

胃癌(Gastric Cancer GC)作为全球死亡率第三的癌种,目前主流的联合化疗疗法副作用严重,疗效不理想。因此深入挖掘胃癌免疫调控机制,并寻找更优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而迄今为止用于胃癌临床样本分析的技术手段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剖析还存在诸多限制。非因DSP空间多组学技术是针对肿瘤免疫和肿瘤微环境高精度、多维度分析的新一代空间组学技术,可以在单张切片上(FFPE或鲜冻)通过兴趣点选择(ROI),分析每个微环境微小区域内的多达100重蛋白组或18,000重全转录组的原位表达谱。为了深入研究胃癌

2021-11-05 13:49:58 382

转载 非因文献 | 非因生物发表国内第一篇DSP研究性文章

非因生物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杂志上(IF:5.89)发表国内第一篇DSP空间多组学研究性文章(图1)。这是非因生物发表的继国内第一篇DSP技术性文章和第一篇DSP综述性文章(见文末)后的第三篇DSP空间组学论文。该文章利用非因DSP空间多组学技术,仅用4例III期结直肠癌(CRC)样本,分别对肿瘤微环境中40重蛋白表达图谱和84重mRNA转录图谱进行空间多靶标检测及共分析,以期发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为CRC

2021-10-29 15:46:14 210

转载 “非因团队 挑战自我”团建活动完美绽放

为了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加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10月16日,非因全体员工前往灵岩寺,开展了“非因团队 挑战自我”为主题的团建活动。此次活动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最强战队旅行探险和个人突破挑战赛。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分别进行如来神掌、千手观音、全民运动造型、纸巾一直飞、舞王SHOW等一系列小组赛,各组队员不畏艰难、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

2021-10-25 17:05:11 57

转载 非因会议邀请 | 第十四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空间多组学应用专题报告

非因生物携手nanoString诚邀您参加2021年10月24日上午12:00-12:30第十四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空间多组学应用专题报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非因生物首席技术官王楠博士和四川省人民医院肖雪博士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5F锦江厅为您带来DSP空间组学技术联合热点应用的最新介绍,精彩不容错过。同时我们在会场514号展位设展并配有全程技术讲解,期待您的到来。免疫系统在自身免疫疾病、传染病、癌症以及器官移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入了解参与免疫激活和抑制平衡中的细胞类型、细胞因子、调控途径和

2021-10-19 16:47:03 143

转载 “非因线上讲堂”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二讲——形态学特染的优势

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10月20日下午15:00-16:00举办的“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二讲——形态学特染的优势”线上会。非因生物凭借自身在抗体应用端的强大优势,提供了一系列用户定制化形态学标记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提供DSP定制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服务团队。本次线上会将主要介绍DSP空间多组学技术的形态学特染优势及应用。非因生物凭借在癌症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与空间生物学研究中的独特优势,率先搭建了国内第一个空间多组学实验室,同时引入基于DSP技术的空间多组学平台,目前已为百余个项目提供优质

2021-10-19 16:18:49 132

转载 非因解读 | RPPA蛋白组学全程助力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和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具有明显的分子异质性,对荷尔蒙拮抗剂、赫赛汀等靶向药不敏感、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靶标和先进的人类疾病临床前模型。2021年8月法国马赛发育生物学研究所Maina团队联合波特兰奈特癌症中心Gordon Mills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IF:16.806)杂志上发表题为“Modeling Heterogeneity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Uncovers a Novel Com

2021-09-23 14:41:29 321

翻译 “非因线上讲堂”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一讲——从单细胞到空间转录组

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9月23日下午15:00-16:00举办的“DSP空间多组学系列第一讲——从单细胞到空间转录组”线上会。本次线上会将围绕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结合的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解析。随着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在有限样本上实现高通量、高精度多组学分析已成为未来肿瘤微环境研究的重要方向。非因DSP空间多组学技术解决了传统分析平台无法同时获取形态学信息和多重靶标表达数据的难题,可在单张石蜡包埋(FFPE)组织切片或者新鲜冷冻切片上实现原位检测100重蛋白靶标或人类(18000多个蛋白编码基因)/小鼠

2021-09-16 14:15:06 580

翻译 “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二讲——RPPA技术总览、优势和应用

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非因的RPPA技术,“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二讲如期而至,本期讲座围绕RPPA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优势和具体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揭开RPPA技术的神秘面纱。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9月8日晚19:30-20:30举办的“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二讲——RPPA技术总览、优势和应用”线上会。非因RPPA新型靶向蛋白组学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多重蛋白靶点分析技术,可实现大规模样本的几百种中低丰度蛋白靶点和修饰靶点的平行分析;同时RPPA具有其它高通量蛋白组学所无可

2021-09-03 13:40:20 190

翻译 非因解读 | 利用DSP技术绘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微环境图谱

探索肿瘤微环境(TME)有助于了解潜在的肿瘤-免疫相互作用。如何在有限样本上实现高通量、高精度多组学分析已成为未来肿瘤微环境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多重免疫组化(mIHC)技术与分子条形码技术的结合将会更好地帮助科研者对TME进行深入研究。非因DSP空间多组学技术解决了传统分析平台无法同时获取形态学信息和多重靶标表达数据的难题,可在单张石蜡包埋(FFPE)组织切片或者新鲜冷冻切片上实现原位检测100重蛋白靶标或人类(18000多个蛋白编码基因)/小鼠(21000多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全转录组表达量分析,尤其适用

2021-08-30 13:17:23 483

翻译 “非因线上讲堂”多组学前沿技术系列讲座开始啦!!!

“非因线上讲堂”多组学前沿技术系列讲座开始啦!!!秋高气爽非因分享随着组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加快了组学研究向定量化、高通量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后基因组时代,新型蛋白组学和空间组学已成为组学研究的新焦点,为科学家探索生命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作为美国泛癌多组学项目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的核心蛋白组学技术平台,RPPA(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反相蛋白微阵列技术完成了10000多例样本的信息采集分析,尤其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子宫

2021-08-23 16:06:33 87

翻译 “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一讲——RPPA技术在TCGA中的应用

非因线上讲堂——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一讲“非因线上讲堂”开课啦!!!非因生物诚邀您参加2021年8月25日下午3:00-4:00举办的“RPPA新型蛋白组学系列第一讲——RPPA技术在TCGA中的应用”线上会。本次线上会主要围绕RPPA新型蛋白组学在美国泛癌多组学项目TCGA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介绍。RPPA(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s)反相蛋白微阵列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反应的高通量多重靶向的新型蛋白组学分析技术,该技术作为美国泛癌多组学项目TCGA中唯一被

2021-08-23 15:59:44 281

转载 非因解读 | 利用RPPA数据准确预测肺癌生存亚型

利用RPPA数据准确预测肺癌生存亚型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备受关注,而如何提高肺癌预后准确率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多组学整合分析已经逐渐显露出在临床探索和应用中的巨大价值,然而,与之相关的方法学尚未完全建立。随着数据维度的增长,去除冗余信息、发掘有效信息的新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Ken Asada等科学家联合多家单位,在《Biomolecules》杂志上发表题为“Predicting Deep Learning Based Multi-Omics Parallel In

2021-08-18 09:45:30 330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